随着赛季的深入,科比减少出手的策略,其“带动队友”的效果也逐渐显露出边际效应递减的态势。在球队进攻端难以觅得持续起色的良方时,科比别无选择,只能再次切换回他最擅长的“得分机器”模式。最终,本赛季科比以场均31.6分的惊人数据,再次荣膺联盟得分王,并且是全联盟唯一一位场均得分突破30分的球员。这标志着他连续第二年蝉联NBA得分王的殊荣,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联盟中的得分统治力。
尽管个人数据依然耀眼夺目,但由于湖人整体战绩的平庸,科比最终未能如愿捧起MVP奖杯。那个赛季,湖人以42胜40负的战绩,仅仅位列西部第七。严峻的现实也直接体现在MVP的投票结果上,科比15.53%的得票率,让他位列诺维茨基和纳什之后,屈居第三。回溯科比进入联盟的十年,这位篮球巨星虽然多次问鼎得分王,也曾入选最佳阵容一阵和最佳防守阵容一阵,然而,NBA最具分量的两项个人荣誉——MVP和FMVP,却始终与他擦肩而过。
许多资深球迷和评论员将2006-07赛季视为科比职业生涯真正的“巅峰”时期。从他各个区域的命中率来看,他展现出了无懈可击的进攻火力。无论是禁区内的61.3%,非禁区三秒区的48%,还是中距离的43.9%,都显示出他投射的稳定与精准。而34.4%的三分命中率,虽然在数据上未必能用“优秀”来形容,但在那个时代,已然是相当合格且有威胁的三分射手。然而,除了这些冰冷的数字,科比身上还有一项更为可贵的特质,那就是他无与伦比的个人创造力。
细致分析可以看出,在三分线外,科比在各个区域的得分,其“受助攻率”均明显低于“非助攻率”。这句“助攻率低于非助攻率”的背后,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含义:科比在三分线内的绝大多数得分,都是通过自己持球,依靠娴熟的个人技术和不懈的拼搏创造出来的。队友难以通过传球为他创造出更轻松、更具优势的得分机会。这既是科比个人能力的极致体现,也折射出球队体系对他的依赖程度。
诚然,当时的湖人队,也迫切需要科比的爆发来维系球队的生存。数据显示,当湖人最终获胜的比赛中,科比场均能轰下33.8分,投篮命中率和三分命中率分别高达50.3%和42.3%,这样的表现,用“夸张”二字来形容已不足以概括其震撼力。反观湖人失利的比赛,科比场均得分回落至29.3分,投篮命中率和三分命中率则分别为42.3%和27.8%。这个对比鲜明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:一旦科比的表现未能达到他个人最顶级的状态,湖人队就极有可能陷入输球的泥沼。
那个赛季,科比还缔造了一项载入史册的“得分狂潮”。从对阵开拓者时那场惊世骇俗的65分,到随后对阵黄蜂时斩获的50分,他连续四场比赛得分都超过了50分。而在第五场对阵勇士的比赛中,科比的“50 ”纪录被43分所终结,尽管如此,湖人依然取得了五连胜。当时的媒体,甚至用了“科比仅拿43分”作为新闻标题。当一个得到43分这样的“高分”,竟然会被冠以“仅拿”的形容词时,我们便不难想象,科比当时的得分爆发力,已经达到了何等惊人的级别。
季后赛的征程,湖人再次在首轮遭遇了太阳队的阻击,最终遗憾出局。即便如此,科比依然以场均32.8分的得分,再次领跑全联盟,荣膺季后赛得分王。然而,连续两年在首轮铩羽而归的现实,让科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灰意冷,促使他产生了逼迫湖人管理层进行补强,甚至考虑离开湖人的念头。然而,最终,在球队阵容没有迎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,科比选择继续坚守。而正是随后的保罗·加索尔的到来,才真正将他和小飞侠的传奇,推向了职业生涯的又一个巅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